Google广告的网页CTR,CPC和网页RPM,eCPM分别表示什么?

Google广告

CPT:Cost Per Time 按时间付费
解释:在某一个广告位上投放广告并按照投放的时间进行付费,属于合约广告。这种付费方式在线下比较常见。例如包下一块广告牌一个月需要付多少钱就是CPT付费。互联网刚兴起时,在线广告大都是CPT付费,而现在,可能一些门户网站的首页横幅以及一些app的开屏广告可能会按照CPT付费。
优势:广告曝光程度高、基于广告合约可以排斥竞争对手的广告
劣势:无法利用受众定向技术从而导致广告投放人群针对性不高、中小广告主难以和大型广告主竞争投放机会。
适用:需要高曝光的品牌广告,或者具有时效性的营销活动广告(如双十一等)

CPM:Cost Per Mille 按每千次展示付费
解释:当某个广告被曝光一千次后广告主就需要付一次费。类似CPM付费方式的展示量合约广告反映了互联网广告的核心,即分析得到用户和上下文属性,由服务端根据这些属性及广告库情况动态决定广告候选。媒体会根据用户数据分析用户的人口属性、兴趣爱好等,并依此给用户打上标签。广告主从媒体提供的标签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群进行定向投放,由此使得广告的人群针对性更高。CPM付费的合理性在于,各个媒体所用的定向方法不尽相同,广告主自身难以预估流量。而通过CPM结算则可以保证流量达到一定量后才付费。PS:mille是个拉丁语单词,基本上只用在per mille 中表示每千次
优势:可以利用受众定向技术选择目标人群、基于合约可以排斥竞争对手的广告
劣势:合约售卖下,受众划分不能过于精细。
适用:有受众选择需求的品牌广告、实时竞价广告交易

CPC:Cost Per Click 按每次点击付费
解释:当某个广告被曝光给用户,并且用户点击了之后,广告主就需要负一次费。这种付费方式算是最合理的付费方式了。因为一条广告最终为广告主创造效益可以分为两个环节:在媒体上看到并点击广告,跳转之后在落地页完成相应的转化。第一环节完全发生在媒体,媒体可以尽自己所能的做优化,而第二环节发生在广告主的网站,自然由广告主来负责最合适不过。
优势:可以非常精细地划分受众人群
适用:竞价广告网络

CPA:Cost Per Action 按每次行为付费
解释:当用户通过广告完成了某个行为后,广告主就需要付一次费。这里的“行为”由广告主自行规定。如果广告主想在用户点击广告并下载安装某个app之后才付费的话,那就是按每次安装付费(CPI:Cost Per Install),如果广告主想在用户点击广告之后并购买某个商品才付费,那就是按每次销售付费(CPS:Cost Per Sale)。这种付费模式对广告主非常有利,但是对广告平台来说运营难度却很大。广告平台所能做的一切优化到用户点击广告后就结束了,用户后续的转化行为都发生在广告主的网站上,而这一部分是广告平台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优势:广告主在打广告时几乎没有任何风险
劣势:广告平台运营难度大
适用:效果类广告联盟、效果类DSP

CPI:Cost Per Install 按每次安装付费
解释:CPA的Action为Install时的情况

CPS:Cost Per Sale 按每次销售付费
解释:CPA的Action为Sale时的情况

oCPM:optimized Cost Per Mille 优化过的CPM
解释:以CPA为优化方式而又按照CPM计费的收费方式。前面我们提到过,CPA对广告主很有利,但是对广告平台来说运营难度很大。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做一个折衷,即广告主先告诉广告平台自己想要用户完成什么行为(Action)以后再付费,广告平台先依此按照CPA来做,要是广告平台做着做着发现效果不错,那就全面放开CPA的接口继续做下去,要是做着做着发现效果不行,那就取消CPA的优化方式,按照一般的CPM来做。所以oCPM中“o”指的是按CPA来做优化,oCPM中的“CPM”指的是按照CPM方式来付费。oCPC,oCPS都是同样的道理。
优势:将CPA和CPM的优势结合了起来
劣势:技术成本较高(不过广告主规模可以得到提高,薄利多销也还行)
适用:大中小广告主都可选

eCPM: effective Cost Per Mille 千次展示期望收入
解释:CPM强调的是广告被展示一千次的成本,而eCPM强调是广告被展示一千次后广告主能据此获得的收益。eCPM是所有广告排序的唯一指标。eCPM可以进一步被分解:eCPM = 点击率 x 点击价值。这里的点击价值指的是对广告主的价值。

RPM:Revenue Per Mille 千次展示收益
解释:eCPM指的是广告被展示一千次后,广告主能据此获得的收益,而RPM指的是广告被展示一千次后,广告平台自己能获得多少收益。eCPM和RPM本质差不多,只是针对的对象一个是广告主,一个是广告平台。

CTR:Click-through Rate 点击率
解释:用户点击某个广告的频率或者概率。

ROI:Return on Investment 投资回报率
解释:投资回报率也可以成为投入产出比。在广告行业,指的广告主所投入的单位广告成本能最终带来多少收益。即ROI = 通过广告来带的销售收入/广告投放成本。

CVR:Conversion Rate 转化率
解释:同一段时间内实际发生的转化次数除以可能发生的最大转化次数。例如:用户通过点击广告跳转到广告主网站,如果该用户继续购买了一份商品,则我们将这称作一次转化。如果在某一段时间内,有100个用户通过点击广告到达了广告主网站,最终有30个用户完成了转化,则CTR = 30 / 100 * 100% = 30%

RTB:Real-time Bidding 实时竞价
解释:指的是当用户打开一个网页时,网站广告位里的广告还没有定,于是网站向广告平台发送广告请求,广告平台收到这个请求后就这个广告位向多个广告主竞拍,竞拍成功的广告主可以获得这次广告的展示机会。整个广告从请求到竞拍在到广告内容传回网页全过程不超过100ms。

需要注意的是,实时竞价以及程序化交易有一个隐含的主语:需求方。即需求方实时竞价和需求方程序化交易。在此之前,需求方都是以非实时(如线下签合同)、人力操作的方式投放广告。而实时竞价广告则要求需求方每一次广告展示都参与广告竞价,再加上这是由机器通过程序化的方式完成的,所以需求方现在才是实时的、程序化的竞价交易。而供给方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做到了实时和程序化。

RTA:Real-time API 实时接口
解释:RTA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在中外有不同的解释。在Google搜RTA结果基本都是Real-time Advertising。其含义和字面差别不大,通过RTB的方式投放广告的全流程就叫RTA。在国内,RTA(Real-time API)指的是广告主在参与RTB时,广告平台把当前的用户标识发给广告主后,广告主通过API实时的与自己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决定要不要参与此次竞价,以及如果竞价的话出多少价。Real-time API这个说法就很生硬,因为基本上就没有不实时的API,给API硬套上一个“实时”实在让人费解,也不知道是谁基于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个概念。

ADN:Ad Network 广告网络
解释:广告网络是一种批量采购各种媒体的剩余流量,然后主要按照CPC的方式售卖给广告主的产品形式。

啥叫媒体的剩余流量?所谓剩余流量,是指供给方在实际售卖广告的时候,不会保证100%的流量都被卖出去,因为如果100%的流量都被卖出去了则说明广告定价偏低。于是供给方会提高广告售价,虽然卖出的流量少了,但总体营收会增多。简单来说就是流量对广告主来说是一种需求弹性低的商品。广告平台采取涨价销售的方式虽然卖出的流量会减少,但是广告平台销售的总收益是增加的。一般能做到卖出30%-40%的流量就很不错了,剩下的60%-70%就是剩余流量。

广告网络从各个媒体处承包剩余流量并聚合在一起后再向广告主售卖。付费方式主要以CPC为主,为什么是CPC呢?之前说过,广告网络聚合了各种媒体的剩余流量,而这些流量所对应的广告位情况广告网络是无法控制的。而众所周知,广告位的大小,位置对实际投放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采用CPC的计费方式,广告主就无需担心自己拿到的是什么样的广告位了,反正都是点击了以后才给钱。

此外,广告主在购买流量时,只能在ADN定义好的定向标签组合上预先指定出价,而不能控制每一次展示的出价,因此,市场看起来像一个黑盒子,广告主只能靠选择合适的标签组合以及阶段性调整出价来间接控制效果。

Affiliate 联盟
解释:在讨论ADN的时候我们说到,因为ADN无法控制广告位的具体情况,因而ADN在售卖广告的时候会向广告主极力淡化媒体和广告位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有特殊业务需求或者特殊数据来源的媒体或媒体组合来说,有时候希望能够直接从广告网络的广告库中挑选广告,并能够创造比广告网络自动挑选更多的价值。因此,某些广告网络也会对一部分合作供给方开放广告库供其自行挑选,广告网络的这种运营模式就可以称为联盟模式。

TD:Trading Desk 交易终端
解释:面向多个ADN或媒体按人群一站式采买广告并优化投入产出比的需求方产品。在讨论ADN时我们说过,ADN对广告主来说相当于一个黑盒子,广告主只有不停的尝试各种可能的定向标签组合才能找到对自己效果最好的组合。然而,ADN不止一家,各个ADN的人群标签也不尽相同。如果广告主在每个ADN上都去做尝试,时间人力成本将很大。TD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广告主对接多个ADN或者媒体时的这个问题。广告主只需要在TD处按人群标签购买流量就行,TD会将这些标签与各家ADN的标签对应好,除此之外,TD还会帮助广告主做各种可能的人群组合以优化广告主的投入产出比。

ADX:Ad Exchange 广告交易平台
解释:广告交易平台负责将媒体的流量以拍卖的形式售卖给广告主,相当于证券市场中的证券交易所。

在ADN中,核心的竞价逻辑是封闭的,这不能满足需求方越来越明确的利益要求,例如定制化标签投放。但如果广告网络把竞价过程开放,在广告展示时由需求方来实时判断是否需要并出价,就可以实现规模化和精细化地针对定制化标签进行投放。这是催生ADX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换句话说,ADX与ADN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ADX引入了RTB机制。

另外,与ADN承包媒体剩余流量作为自己的广告库存不同的是,ADX作为连接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中立平台,本身不需要保存广告库,因而也不需要广告检索流程。当供应方向ADX发送广告请求时,ADX会将这个请求分发给各个需求方竞拍,竞拍成功者返回自己的广告创意给ADX,ADX再发送给供应方进行广告展示。

举个例子,如果把广告比作水果,ADN就是从各家水果店批量采购剩余水果后再卖给消费者的水果商。而ADX则是一个大型水果交易市场,这个市场本身并不卖水果而是提供一个买卖水果的交易平台。当有一个消费者要买水果时,它就把这个买水果的请求分发给入驻在交易市场内的各个水果商家,竞拍成功的商家便获得此次售卖水果的机会。

PMP:Private Marketplace 私有市场
解释:媒体为了保证广告主的质量,而将广告拍卖限制在一些被邀请的小范围需求方内。这种程序化交易叫作私有市场。例如:你自己运营了一个游戏相关的媒体,你当然可以通过将自己的媒体平台接入ADX来对流量进行变现。但是你担心ADX里交易什么广告的都有,要是接到一个非游戏相关的广告会很影响用户体验。此外你也知道某个公司虽然也是游戏公司,但是他们旗下的游戏都是坑钱的垃圾游戏,你也不想让这个公司在你的媒体平台上打广告。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挑几个你认为靠谱的需求方,然后告诉ADX非这几个需求方的广告我不接。这样就可以通过广告进行流量变现的同时保证广告的质量不至于太差。

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私有市场在整个程序化交易市场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以 DoubleClick Adx为代表的主流ADX都在大力加强私有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可以预见,随着私有市场与公开市场的充分发展与融合,程序化交易能在效果与品牌、媒体利益与广告主利益的平衡方面变得越来越成熟。

PD:Preferred Deals 优选
解释:优选可以看成是只有一个需求方的程序化交易。举例来说,就是一个媒体网站只对接一个需求方。媒体网站的每次广告请求并不会向ADX一样找多个需求方进行竞拍,而是只会发送给这个需求方的广告服务器。再由需求方决定是否要买下这次广告展示机会。

优选过程同样可以使得需求方自由地挑选流量,因此也是一种程序化交易方式。由于只有一个需求方参与,媒体可以比较容易地对广告的质量和来源进行控制。这种交易一般按照CPM方式结算,由于没有了多方竞价,又有选择流量的便利,往往要约定一个比市场价格更高的CPM单价。与 RTB相比,优选的一个缺点是决策过程可能存在比较多的服务器往返:在极端情况下,需要三次服务器的往返才能得到最后的广告。这有可能使得用户看到的广告延迟增大,从而影响广告效果。

SSP:Supply Side Platform 供给方平台
解释:为媒体对接各种广告平台的广告产品。如果没有SSP,媒体如果想通过多渠道售卖自己的流量就需要自己去对接各种ADN,各种ADX,甚至直接对接各种广告主。如果媒体的技术能力不足,这一切的对接工作以及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都得由人工来完成,十分费时费力。而SSP出现后,媒体直接与SSP对接即可,SSP会负责再去对接市场上的各种ADN、ADX、DSP甚至各种广告主。这样一来,媒体只需对接SSP便可以综合使用各种程序交易方式以追求更高的eCPM。

另外,独立的SSP平台几乎不存在。这是因为有技术能力并且有优质流量的大媒体都会倾向于做自己的SSP平台以保证优质流量会留在自己的广告平台。独立的SSP很难获得这些优质流量,因此发展会十分困难。

DSP:Demand Side Platform 需求方平台
解释:为广告主对接各种广告平台的广告产品。如果没有DSP,广告主如果想通过多渠道投放广告就需要自己去对接各种ADN,各种ADX,甚至直接对接各种媒体。如果广告主的技术能力不足,这一切的对接工作以及后续的投放策略优化基本都得由人工来完成,十分费时费力。此外,不同的平台的流量覆盖范围很可能有重叠的部分,广告主自身跨渠道购买人群很有可能会重复购买一部分人群。DSP出现后,广告主只要直接与DSP对接即可,DSP会负责再去对接市场上的各种ADN、ADX、SSP甚至各种媒体。这样一来,广告主通过DSP就达到了多渠道广告资源的整合和程序化购买的效果。

DMP:Data Mamagement Platform 数据管理平台
解释:对第一方数据进行收集和加工的产品成为数据管理平台。众所周知,第一方数据(广告主的数据)的收集和加工是广告市场上非常重要的环节。不过对于没有这方面技术积累的广告主而言,专门设立这样的团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市场上产生了专门从事此业务的DMP产品。

DMP的核心功能有三:

  1. 为网站(可以是媒体也可以是广告主网站)提供受众定向功能,并将得到的用户标签应用于网站业务。
  2. 如果媒体网站授权,DMP可以提供接口对加工出来的用户标签进行变现,并与网站进行分成。
  3. 广告主网站可以通过DMP与广告采买渠道进行更方便的数据对接。不然的话如果每个广告平台都在广告主的页面嵌入代码收集第一方数据,网页会显得很累赘。此外,广告平台积累第一方数据页是需要时间的,这会使得重定向效率变低。要是一开始广告主就找个DMP来托管自己的数据,上述问题只要让广告平台和DMP对接就解决了。

DMP的商业模式有两种:
第三方DMP:聚合多种原始行为数据并加工成统一的标签,或直接聚合多种加工后的标签数据在公开市场售卖。

比如说:你是广告主,你手里有很多用户在你的网站的行为数据。你可以委托DMP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识别出哪些是“爱买口红的用户”、“爱买零食的用户”等。然后再让DMP把这些标签数据卖给ADX,这样一来,ADX在收到广告请求的会先对用户做分析,然后发现他正好曾经浏览过你的网站,而且你对他的标签是“爱买零食的用户”,ADX会把此次广告请求连同这个标签一起分发给多个广告主或者DSP让他们竞拍,结果某个零食厂家发现这种“爱买零食的用户”正是自己的目标用户,于是出高价竞拍下了这次广告的展示机会。因为零食厂家使用了DMP提供的标签数据,因此需要给DMP支付一笔费用。而DMP因为是使用了你的数据才能加工出这些标签,因此需要将这笔费用与你进行分成。

第一方DMP:为网站提供第一方数据加工和应用能力。相当于广告主雇了一个数据加工团队来加工自己的数据。在这种商业模式下,DMP会向广告主收取数据加工费用并保证不会私自利用加工出的数据进行二次变现。

相关文章